林晃升先生当初站在前线领导华教的感人事迹很多,和林先生共事多年的莫泰熙前辈知之甚详,序言《天风野火不曾灭:林晃升先生的故事》(吉隆坡:林连玉基金;2017)谓之“一生浪漫”。
说来那是一个典型的诗人气质了:坚守底线,择善固执。纵然面向重重压力,身陷囹圄,也仍然继续向前:投身政治,推动两线制,潇洒转圜,就连弃世,也没有拉拉扯扯。
政治学者潘永强博士在〈社运企业家林晃升〉乃言,林晃升先生将华教运动制度化、落实了机构建设(institution building),也增强了能力建设(capacity building),贡献打下了千秋功业,团队经营力、理念的建构与传播,至今无人能及。
犹为难得,潘永强博士指出,林晃升先生爱惜人才、赏识人才、信任人才,聚合了左翼、法学和专业的精英,成就华教的组织、法政与课程考试三大板块上。那当儿,人人都受感召,“将材辈出,可说满天都是星星”。
渐行渐远,林晃升先生不朽之大功,如今似乎鲜为人知。难得的是,华仁中学校长黄祯玉博士因此设计了人文科,请得莫先生南下演讲;感动校内成千上百的同学,最终促成24位学生擂起24面的节令鼓,接力提笔写下林晃升先生生命的精彩篇章:
〈野火烧起,天风助燃〉、〈矿业奇才,提炼得钇〉、〈统考成功,带动发展〉、〈南大独大,铁树开花〉、〈罢课风波,两老入狱〉、〈心愿新院、千万心愿〉......
几乎华教璀璨的那些年,林晃升先生高大的身影皆在其中。忧劝惕励,宵旰忧之,林晃升和他的团队大步开出华教之盛世,奠定统考的基础。继林晃升之后的胡万铎、郭全强,三人之行,几乎正是康雍乾的大时代了。
可是,“林晃升之后,接班人何方?”那不仅是莫泰熙先生个人心里的非常困惑,恐怕也是华社当下共有的重重隐忧。经历前十年的南北暌隔,残杀相寻,华小之沉痾,独中的宿疾,满目疮痍,变本加厉。
这样的一刻,想起书里提及身在牢房之际,林晃升先生唯一的娱乐,愈是感伤:“看着天花板上的壁虎追逐着它的猎物。猎物奋力地奔跑、闪躲,就为了逃出壁虎的魔掌。”(页45)
奔跑、闪躲、绕道,我们正是这样被兜兜转转。林晃升先生曾经回忆,当年教育部副部长陈忠鸿医生甚至和他说:林连玉、沈慕羽的时代,就像桥下的流水,终究会越桥而过,不再回头。
詹缘端在〈林晃升: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无名英雄〉援引这段故事,补充了林先生的反击: “现在,我们找回了今天。时间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,真理像黄金一样,是不会因时间而腐蚀的,假如还有正义,历史将会重演,假如还有情感,河水也将会倒流。”
可惜,河水没有倒流,华教反而倒退了。莫泰熙先生被离开之后,董总的招牌,从此被一言难尽:加影山的雷霆万钧,所向披靡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。林晃升先生走了15年了;可惜,那些华教的沆瀣,野火烧不尽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